五代的中国山水画家荆浩常年隐居于太行山中,在“山列千重静,河流一带明”的宏阔之境中,往返于群峰之间,体悟大自然的堂奥,凡遇奇异之景“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他以自然为体,以自然为依据,壮写真山真水,得其精神,彰显华彩,振奋后人追学而不倦。
北宋时期山水画家范宽和李成,皆以自然为师,他们在与天地的接触中受到启发,他们在与自然的融合中得到感悟,体会“真山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得山之骨,与山传神。”南宋以后,许多的山水画家开始沿着这种求真求实的路线,不仅描绘客观存在的物态之“实”,还以造化为师,有取舍地传达精神性的、内心的“真”,注重画形象精微生动,造型结构严整而富有质感,造景丰富多变,形神兼备,在情景交融中演变生成出多种的山水画样式,形成了中国山水画技法和特有的审美体系。
在岁月的长河里,自从魏晋南北朝时宗炳《画山水序》和唐代王维在《叙画》中所记述的山水画创作规律算起,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山水画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状态,一直坚守着“笔墨当随时代”的法则,画家成为时代山水精神的代言人和传播者。诚然,我们也应该承认,明清时期的山水画所以走向衰退的缘由在于背离自然的失败。自明朝的董其昌等贵族文人提倡南北宗至民国初年约三百年间,讲究士气、儒雅,但偏于柔弱的“南宗”画风占主导地位,陈陈相因,相互沿袭,笔笔求其来历,导致摹古之风盛行,笔下的山水画距离眼前的实际景色越来越远。还有一批文人画家以“逸笔草草”写心中山水为借口,在纸上不断地重复着“搬山头”,东拼西凑,逃避了现实中的真情实感,在近乎于自恋与自大的状态下进行所谓的抒写自我,而这种自我实则在千人一面的笔墨相袭中被淹没。
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程中,宋代和元代的山水画“成造化之功”,“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笔墨“回归自然”的创造力。
清代山水画家石涛曾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口号,在写生实践中产生了一批源自于真山真水的作品,一度振奋世人之心,但因在同一时代的画家中响应者极为少见,未能形成新的潮流。
令人欣喜的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画界掀起了写生高潮,其代表人物有北京的李可染、张仃、罗铭,江苏的傅抱石、钱松喦等人以及陕西的赵望云、石鲁等人,他们坐望群山,俯视百川,“随自然造化,中发心源”,在面对大自然的现场写生中,因心造境带来一种不定式,正是这种不确定的自由图解着一幅又一幅艺术与生命,人与自然交相辉映的美妙画卷。
作为21世纪的中国山水画家,应有那种有容乃大,百川归海的气度。不必锁住一城一池划地为牢,将一种笔墨形式固定于某个特定的地域而抓住不放。而应当饱游饫看,贮天下美景于胸中,记无限风光于笔下,广取博收,厚积薄发,致思高远。尽写造化之变幻,尽抒心灵之美妙,尽画千山万水之神韵。
面对实景,须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古训,不为物象所迷惑,领会“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真正含义。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既可以运用传统山水画创作的勾描圈勒,皴擦点染等各种技法,又可以吸收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光影、色彩等法则,从而营造出丰富的层次变化和气象万千的效果,法因物象的不同而改变,在迥异的风貌中寻觅不同的特性,继而生成不同的画法,以“感觉”为引领点,在不脱离写生属性的基础上,以笔墨意趣去表现自然的本质,强化作品的现实感和作品的丰富性。我们要思考如何走出传统,竭力让自己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时代和真正发挥个性的创造。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就是要依据写生,复归师造化的优良传统,到大自然中去“搜妙创真”,摆脱依赖前人变革迟缓的保守倾向。
从对景写生到对景创作,既要尊重客观自然之美,又要忠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企及写山河之貌和写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和谐统一。
对景写生的激情性和对景造境的审美现代性,是我在长期写生中的一种特别坚守。在作画过程中,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修养和艺术修养,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追求画面意境的完美表达。不仅表现所见,还要表现所知、所想、所感,不仅要忠实地表现大自然,还要对其提炼和升华。注重整体上吸收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神,而不是临摹某家某派的风格或特点,同时如何将西画的素描、速写之法消化吸收于中国画的以默识、心记和心领神会为主的写生系统中,把带有写生特点的山水画和包括笔墨在内的传统表现形式加以有机地融合,使创作更具有主观创造性和特有的民族气派。使之创作思维具有一种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对艺术精神的宏观领悟与对大自然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二者的契合必然会产生自己山水画的独特风貌。
法无定法,法由心生,因时而变。在共性中发现个性之美,其笔墨就不会与古人一样,也不会与今人一样,更不会在写生中将黄山、华山、泰山、恒山……画成一个样。反对传统就是无源之水,而固守传统就会导致死水一潭。只有在承接传统中继续向前迈进和创新,才能生生不息,活力无限。对传统与自然的重新认识,有益于我们拓宽视野,从而在循规蹈矩的约束中脱颖而出。
求其正脉,走其大道,对于艺术的成长至关重要,创造作品时要从容自在,流连于素朴端庄,营造一种不落俗套的人文气息,联结古今相通的文脉,以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为依托,饱学深厚的历史积淀,不断充盈于作品之中。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养浩然正气,练灵动之笔,进一步在自然与人格的互融中超越和升华,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画作。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